塞吐的演奏方法和形式

由苏肆于2022-02-10整理

20世纪60年代以前,基诺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农村公社阶段。村寨由七人组成的“长老议会”管理,为首的二人称“寨父”、“寨母”(均为男性)。每个村寨都有一对大鼓,大者为母鼓称卓巴,小者为公鼓称卓色,分别放置在寨母寨父家中。平时任何人不能随意敲击或移动,只有在宗教祭祀(如祭祀女神)、盖新房等活动中方可击奏。真正使塞吐成为群众娱乐时的伴奏乐器,是一年一度的年节,届时欢庆三天,人们在塞吐、铓、等乐器伴奏下,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而在其它喜庆场合,如新米节、婚礼庆典等都不能敲击塞吐。

塞吐的演奏方法和形式

但就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诺族的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广大群众已经摆脱宗教思想束缚,塞吐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中。演奏时,常将塞吐横置于特制的梯形鼓架上,架高130厘米,一人在后敲击固定节奏,两人在前轮流击鼓对舞或一人在前边击边舞,舞姿刚健优美,奏法丰富多变。另有四人执两面、两副镲合奏。在群众性歌舞活动中,塞吐是主要的节奏乐器,用它和铓、镲等乐器伴奏的歌舞称“大鼓舞”,歌舞并重,其曲有《大鼓调》、《欢乐调》、《过年调》等,曲调仅为一个乐句,可反复演唱不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