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是民间乐舞“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云南路南 、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彝族三胡是源于奚琴类型的拉 弦乐器。
从清代初年起,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使拉弦乐器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
这种三胡大约出现于清代晚期的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是在汉族竹筒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彝族三胡的形制与中胡相似,琴体较大。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
呈圆筒形,有竹制或木制两种,竹制者多使用毛竹或较粗大的凤尾竹制成;木制者多使用整块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旋制而成,两端通透。琴筒长18厘米~25厘米、直径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2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端敞口、不设音窗,筒身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通孔。
呈圆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制成。竹制者,多采用紫竹、凤尾竹、白竹或枯竹;木制者,常用红椿木、核桃木、青杠木等制作,以核桃木为佳,其长度与琴身全长相同,直径2.2厘米~2.6厘米。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横设三轴。
黄杨木、枫木或羊角制成,轴长18厘米~22厘米,木制者轴柄呈方锥形或尖锥形,置轴方向与琴筒平行。
在第三个弦轴处拴有一个细绳套,绳套并下垂至千斤处。琴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将琴弦拢聚于一起,它是有效弦长的上端固定点。
竹制,置于琴筒皮面中央,它是有效弦长的下端固定点。琴杆下端插入琴筒通孔中并露于筒外。
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
较为短小,弓杆用细竹制作,弯度较大,长45厘米,两端拴以两股马尾为弓毛,分别置于三条琴弦之间。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彝族三胡的构造及材质
彝族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是民间乐舞“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云南路南 、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彝族三胡是源于奚琴类型的拉 弦乐器。
从清代初年起,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使拉弦乐器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
这种三胡大约出现于清代晚期的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是在汉族竹筒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形体结构
彝族三胡的形制与中胡相似,琴体较大。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
琴筒
呈圆筒形,有竹制或木制两种,竹制者多使用毛竹或较粗大的凤尾竹制成;木制者多使用整块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旋制而成,两端通透。琴筒长18厘米~25厘米、直径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2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端敞口、不设音窗,筒身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通孔。
琴头、和琴杆
呈圆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制成。竹制者,多采用紫竹、凤尾竹、白竹或枯竹;木制者,常用红椿木、核桃木、青杠木等制作,以核桃木为佳,其长度与琴身全长相同,直径2.2厘米~2.6厘米。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横设三轴。
弦轴
黄杨木、枫木或羊角制成,轴长18厘米~22厘米,木制者轴柄呈方锥形或尖锥形,置轴方向与琴筒平行。
千斤
在第三个弦轴处拴有一个细绳套,绳套并下垂至千斤处。琴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将琴弦拢聚于一起,它是有效弦长的上端固定点。
琴马
竹制,置于琴筒皮面中央,它是有效弦长的下端固定点。琴杆下端插入琴筒通孔中并露于筒外。
琴弦
张三条丝弦或钢丝弦。
琴弓
较为短小,弓杆用细竹制作,弯度较大,长45厘米,两端拴以两股马尾为弓毛,分别置于三条琴弦之间。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