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由黑猫不是喵于2022-03-16整理

从大学本科读到现在的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张珊用6年多的时间,沉浸在新疆的哈萨克族牧区,学习、研究和整理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对外传播草原音乐的魅力。

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在中国音乐学院读大学的时候,张珊参与到新疆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曲目收集建档的工作中,在新疆做田野调查期间,他与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力汗·哈力阿克拜尔、米兰别克·阿合赛和热哈提·赛提汗等民间艺人学习冬不拉、斯布孜额、口弦和库布孜等传统乐器,以及铁尔麦(民歌)的演唱。

2017年的农历大年初一,张珊首次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迎着风赶着雪,只为拜访新疆冬不拉大师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

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我当时录了沙依拉西老师的两首冬不拉乐曲,当时我还不懂哈萨克语,对其中一首曲子着了魔,回去之后,我反复听那首曲子,同时在冬不拉上摸索,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弹奏出那首曲子。”张珊介绍,那段时间凡是吃饭、看电影、看书的时候,他都抱着冬不拉,一旦有空,就听着录音去摸索,后来等他弹出来,才得知这首曲子叫《白色的波浪》。

张珊后来了解到,很多新疆的哈萨克族乐师小时候都是聆听广播节目里的冬不拉乐曲学习,通过这种传统的乐曲学习方式,让自己的田野调查有了深度与内涵,也让他用学习冬不拉的方式学会了斯布孜额和库布孜的弹奏。

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2019年,张珊来到乌鲁木齐县,跟随斯布孜额大师拜力汗·哈力阿克拜尔学习吹奏。常人需用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吹响的斯布孜额,他用两周时间吹奏出完整的曲目,得到老师的赞扬,称他和这件乐器有神奇的缘分。

“在做田野调查之前,我已经听了300余首关于斯布孜额的曲目,听完我就记录下来,等于说去新疆学习斯布孜额之前,我就把这300多首曲目全部背下来,这也是我后来跟着老师学习时,很快掌握的原因。”张珊说,大量曲库的积累,让他对斯布孜额乐曲的构成有了很多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成为他打开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回到上海,张珊感觉自己的心仍在新疆,他常常与师傅热哈提·赛提汗用微信视频隔空吹奏哈萨克语歌曲《awel deng keshe》,这是师徒之间的情感链接。

张珊说:“老师们的口传心授,让我有了现在的研究成果,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哈萨克音乐中饱含的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对我们当代社会有着极强的启示性。”

经过半年筹备,2021年11月5日,一场名为《额尔齐斯河的波浪》民间大师音乐会如期举行,在场的300余名上海观众,享受到冬不拉、斯布孜额、库布孜、口弦等哈萨克族传统乐器齐声演奏的民乐盛宴。

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当晚,张珊与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拜力汗·哈力阿克拜尔、热哈提·赛提汗等6位来自新疆的民间艺人,弹奏了13首传统乐曲。

这并不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首次登上上海的舞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音乐会的节目单上,都附上作品的故事介绍,方便在场观众能够带着思考,去开启哈萨克民间音乐之旅。

张珊说:“音乐会以《额尔齐斯的波浪》为主题,通常这样的标题会令人联想到自然风光,然而,这首曲子隐喻的是起伏的人生,哈萨克族音乐很难单纯地从题目联想到其背后所要呈现的哲学内涵,需要对曲目背景做到深刻地理解,这也是我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的。”

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张珊说:“我不希望观众以猎奇的心态去听音乐会,而是通过现场的演奏和对乐曲背后的故事,完整地了解民间音乐,能够从音乐会上有所收获。”

“我在阿勒泰参加婚礼,晚餐聚会的时候,在现场给同伴们弹奏冬不拉、斯布孜额和库布孜,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已经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了,这是在上海无法感受到的欢乐。”张珊说,现在的他,只要听一遍在场乐手弹奏的乐曲,第二遍就可以跟着乐师们演奏了。

库布孜 音乐人张珊眼中的“哈萨克好声音”

张珊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就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冬不拉上摸索出乐曲的乐谱,也打开了民间音乐的大门。

这两年,张珊在上海给当地青少年开设冬不拉培训班,还通过网络教学,为湖北省神农架的3000多个孩子们,介绍哈萨克族民间音乐。

这只是张珊的初步做法,接下来,张珊想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做成教材,通过民族乐器学习的实践活动,让中国各地的孩子,通过音乐的学习,了解背后的文化。

张珊说:“一直以来,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以‘老带新’的方式传承下来,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炽热的情感加入到民间音乐的传承和研究中,这些事情,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承,这个行为过程就能影响更多的音乐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