镈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1970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出土,器高大,盖上小下大的合瓦状,镂空扁钮作双龙吞噬翼兽状,器身两面有微凸螺状枚三十六个,篆间,鼓部饰云雷纹。器身铸铭十八行一百七十五字。记素命的祖先鲍叔有功于齐国,桓公赐他采色的史实。素命为了勉励自己,铸此乐器,以祭祀其之母仲姜,并祝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类别:铜器
尺寸:高44cm
法国藏家旧藏此镈呈合瓦形,钮为相对双龙形,钲间正背两面共有蟠龙状枚三十六颗,如常规排列,口部平直。舞部、篆间与鼓部均饰大同小异的夔龙纹,此件与 Lot1662应为同一组镈编中的两件,此件尺寸较大。
通高19.5厘米
1999年出土
造型仿青铜镈。器外壁分三层饰细乳丁状地,间隔饰三排乳丁,器顶部有饰纽痕。通体施白釉。古代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青铜制,形似钟,口缘平,有钮,单独悬挂,以槌叩之而鸣。《周礼·春官 》有“镈师”条。最早的瓷制镈见于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 “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蟠虺纹镈,春秋后期,通高108cm,宽93.5cm,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 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首页
搜索
发现
我的
不同镈的特点
镈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1970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出土,器高大,盖上小下大的合瓦状,镂空扁钮作双龙吞噬翼兽状,器身两面有微凸螺状枚三十六个,篆间,鼓部饰云雷纹。器身铸铭十八行一百七十五字。记素命的祖先鲍叔有功于齐国,桓公赐他采色的史实。素命为了勉励自己,铸此乐器,以祭祀其之母仲姜,并祝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东周铜镈钟
类别:铜器
尺寸:高44cm
法国藏家旧藏此镈呈合瓦形,钮为相对双龙形,钲间正背两面共有蟠龙状枚三十六颗,如常规排列,口部平直。舞部、篆间与鼓部均饰大同小异的夔龙纹,此件与 Lot1662应为同一组镈编中的两件,此件尺寸较大。
白釉瓷镈
通高19.5厘米
1999年出土
造型仿青铜镈。器外壁分三层饰细乳丁状地,间隔饰三排乳丁,器顶部有饰纽痕。通体施白釉。古代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青铜制,形似钟,口缘平,有钮,单独悬挂,以槌叩之而鸣。《周礼·春官 》有“镈师”条。最早的瓷制镈见于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
能原镈
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 “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蟠虺纹镈
蟠虺纹镈,春秋后期,通高108cm,宽93.5cm,重13.9kg。
此镈深腔平口,截面为椭圆形。透空蟠虺纹钮,层层相错,华丽且工整。“舞”、“篆”、“隧” 等处均饰蟠虺纹,有36个乳丁“枚”。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涉及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