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由离去之原于2022-04-11整理

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每天吹“哈号”,已成为郭道明生活的重要内容。

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街头遇到对“哈号”感兴趣的年轻人,郭道明都会高兴地向其传授吹奏技艺。

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郭道明正在用削好的慈竹制作“哈号”。

“哈号”是宜宾市南溪区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年64岁的郭道明是南溪“哈号”传承人。近日,记者不仅见到了“哈号”的制作过程,还听郭道明讲述了“哈号”的故事。

据《南溪县志》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僰人主要寄居于长江之滨的僰道县,即今天的南溪区福溪口一带。由于这里盛产慈竹,僰人劳作之余,欢庆丰收,于是取竹为号、吹竹为乐。又因僰人姓“哈”,所以后人便把僰人发明的土乐器叫做“哈号”,一直流传至今。

郭道明从小接触“哈号”。工作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重拾这种儿时吹奏的乐器。此后,郭道明不仅爱上了吹奏这种号音清新明快的乐器,而且开始自己制作“哈号”。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郭道明总结出制作“哈号”的材料最好是腊月间生长的慈竹,将竹子每节的一头削薄,然后一节节插入成型,削得越薄,接头的缝隙就越小,声音的饱满度也就越好。根据“哈号”的长短,其声音也有很大不同,短“哈号”的声音比较细、清脆,但不能传太远,近听响亮,远听共鸣不大;而长“哈号”的声音低沉,但能传很远。

郭道明说,过去“哈号”一直是当地群众过年过节庆祝吹奏的乐器。如今,能够吹“哈号”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了传承,现在,郭道明的大儿子和孙女也在学,郭道明也到南溪当地所有学校去普及传授“哈号”吹奏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