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百姓舞翩跹让非遗活起来

由亦寒于2022-03-01整理

清代咸丰年间,营山明德人聂信忠从外学得翻山铰子回到家乡,在已学得的舞蹈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作,发展翻山铰子。如今,翻山铰子已经成为一种群众乐于参加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2006年,翻山铰子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营山县因“翻山铰子”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营山百姓舞翩跹让非遗活起来

在紧密的鼓声和激昂的唢呐声中,演员紧循甩钗的动律,上身前俯后仰,两肩自然摆动,屈膝弹步,随着两钗相碰的节奏变化而舞蹈,“水漩莲花”“鲤鱼跳龙门”等一个个精彩动作和特技的展现,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这是去年腊月廿六,营山翻山铰子传承人吴明远率队在营山县木垭镇新村村演出的场景。

吴明远是明德乡和天村人,其舅舅罗声洪是翻山铰子第三代传承人,吴明远从小耳濡目染,很早就跟在舅舅身后学习翻山铰子。“我和舅舅是门对门,从小就看他表演,儿时的兴趣为后来学习翻山铰子提供了很多益处。”吴明远说。

翻山铰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铰子(铜质小镲)为道具,主要有打、擦、翻、转这四种形式。“翻山铰子的技巧性很强,不仅要学习一系列舞蹈动作,还要熟练掌握每种乐器和上百首音乐。”吴明远介绍,表演者要合着节拍,挥动双铰,利用铰上所系绳子,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看似简单,其实难度相当大。

明德乡最初和翻山铰子结缘,还得从清代咸丰年间说起,当时营山明德人聂信忠从外学得翻山铰子回乡,通过再创作和发展,翻山铰子渐渐在明德乡流传开来。吴明远告诉记者,营山翻山铰子已传承160余年,从首代传人聂信忠算起,传人已有6代。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翻山铰子只在婚嫁和丧葬礼仪中亮相。

据《营山县志》记载,1953年,营山县举办民间文艺调演,明德乡的谢元朝、谢元福等人应邀登台表演翻山铰子,两条彩绫系着的小钹上下翻飞,或抛或接,变幻无穷。1956年,翻山铰子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名声大噪。

作为具有独特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在明德乡,翻山铰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群众乐于参加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2006年,翻山铰子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明远被确定为营山翻山铰子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山铰子也在不断发展。营山县文化站站长王兰告诉记者,近年来,营山县精心挖掘整理翻山铰子,在保留最具地方特色的曲牌和明快的翻腕、甩绳击打动作的同时,融入现代舞元素和生活情趣,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现已发展出原生态表演、舞台演出、健身舞蹈等多元化传承模式,在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得到普及,带动群众数万人参与。

目前,营山已在明德、老林、双流、消水等乡镇建立翻山铰子表演队伍,县城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表演队伍15支400余人。在四川省营山职业高级中学、营山县行知小学、营山县希望初级中学等学校设立培训基地,开设了翻山铰子培训课程。

此外,为了更好地普及和推广翻山铰子,除了省级非遗的经费支持外,营山县每年都会有公共经费对其予以支持。明德乡还成立了翻山铰子研究协会,由乡上每年拨付3至5万元的专款用于人才队伍培养、扶持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积极支持和协助民间艺人保护和传承翻山铰子,加紧授徒传艺,培养新的传人。

目前,明德乡建设起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民间翻山铰子艺人队伍,其中特色团队和代表人物、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明远,在本地区乃至省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代表性成果参加省、市一系列比赛、演出、展示,均获奖并受到好评,并形成了以老艺人领头、中青年骨干挑大梁、青少年爱好者不断涌现的格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翻山铰子的保护者、爱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