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竹琴非遗传承人张永贵:磨难味此生

由湛鹰于2022-04-11整理

张永贵是四川竹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33年出生,家住茶店子街道五里墩社区。1945年跟随“贾派”竹琴传承人赵幼成学习竹琴艺术。其高音处慷慨激越,低音处韵味醇厚,善演唱曲目众多。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将川剧、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荷叶、民歌等戏曲、曲艺和歌唱形式融入四川竹琴声腔艺术中。其擅演曲目有短篇的《浔阳江》《渔夫辞剑》《铡美案》等,长篇的《三国》《列国》等。今天我们先来听听张永贵的口述——磨难味此生。

三岁那年,我因为家头穷,得病了莫得(没有)钱医。后来慢慢筹钱,把病医好了,眼睛也瞎了。从此以后,做啥子(什么)事都比不得他们睁眼子(眼睛看得见的人)。好多事情大人不愿意给你说,因为你是瞎子。我晓得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听来的。我们老汉儿(父亲)倒是个老实人。妈喃,自从我眼睛瞎了,就没有咋个管我。婆婆要管我,教我学数字,只能念给我听。开始我只晓得一到十,我问:“十过了是好多喃?”她就说:“十一嘛!”我又问:“那十一过了是不是就是十二喃?”她就肯定地回答:“哦!”就是这个样子学来的,一直没有读书,莫得文化。屋头(家里人)想的:他总应该有门手艺嘛!当初,唱竹琴在成都还是很风光的。我老汉儿还是托了好多次关系,才把我送到赵幼成老师那儿学唱竹琴。我们那个时候学东西,去了过后老师就要给你讲清楚规矩。

做了学徒,但是我的生活费仍要家头管,逢年过节还要给老师上寿(送礼)。那个时候学东西,老师只是给你说点所谓的方法。打个比方:早上起来要喊嗓子。真正的本子(竹琴文本)是不会那么容易就给你说的。我的师兄弟,有些还是睁眼子。我们在老师那儿学东西的时候,都要帮老师做活路(做家务),带娃娃、打整(打扫)清洁……啥子活路都要做!稍微不对,我们师母娘就拿鞋底抽打。我尤其恼火,眼睛看不到(看不见),戳的拐(做的错事)也多;我的师兄弟看得到,学打竹琴、简板的时候就容易一些,所以,老师也要喜欢些。我就慢得多,咋个办喃?自己只有暗地里下工夫。

老师家里有个钟要报时间,每天早晨钟敲五下,我就要起来,练嘴皮子、喊嗓子。等我练了一会儿了,我那些师兄弟些才起来。老师起来得晚,老师给我念(口传)的东西,我基本上是一遍就记到了,而且不得(不会)搞忘。我还是觉得老师给我念的那些太简单了,就在老师给其他师兄弟念的时候在旁边听。当然,这样听一旦被发现,挨骂、挨打是免不了的。后来,老师发现我学东西快,就是偷听来的也学得好,加上我的嗓子好,叫得响,老师慢慢地就愿意给我念了。

三年下来,我就把老师给我和那些师兄弟念的都记到了。不要说《浔阳江》《渔夫辞剑》《铡美案》这些短的,就是《三国》《列国》这些整本万字长篇,我也不得(不会)唱错、唱漏一个字。

四川竹琴非遗传承人张永贵:磨难味此生

我们那个时候还有一个规矩:出了师,帮老师一年半。就是说:学出来了,离开老师后的那一年半时间,你在外头挣的钱都是老师的!当时,成都有个说评书的曾炳坤晓得我了,就介绍我做书场(在书馆、茶铺里表演)。春熙路、提督街的大小书馆和茶铺都看得到我。听书的说我的声音洪亮,高音慷慨激越,低音韵味醇厚。当然,这些是人家对我的评价,再加上我的“肚皮宽绰”(会的曲目多),书场、茶铺的生意就很好。起先,生意再好,得的钱都是老师的。

但不管咋个说,当时成都业内都晓得有个“小侠客”竹琴唱得好,还有好多观众送我诗、对子(对联),还请当时的写家写好、裱好送给我。潘文华的秘书梁伯言听了我的演唱,还亲自写了首诗,写好了送给我,名声也就逐渐打出来了。一年半过后,我就自食其力、养家糊口了。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德国和新西兰这些国家的游客到成都来耍,听到我唱竹琴,有人连续一个星期天天到我表演的茶馆听我唱。他们回国之后,还在外国的一个啥子杂志上发表了听我唱竹琴的感受之类的文章,上头还有我演唱时候的照片。

我的老师和我们师爷贾树三是朋友,当然得了他很多真传的东西。我现在的这个竹琴和简板就是我师爷贾树三唱竹琴的时候用的。当初,我老师在用,后来他有钱了,就另外做了一个好的,我就给师傅说这个就给我嘛,老师就把这把竹琴和这副简板给我了。这两样东西一直陪伴我到现在。我们师爷的东西我得到了,心头(里)还是很安逸!我们师爷的贾派竹琴和老式的中河调竹琴不一样,老式的中河调竹琴是直接从道琴衍化而来的,道琴的痕迹明显、唱腔较为单一、直来直去,没有起伏变化。

我师爷吸收了四川扬琴的腔,这个样子就使竹琴原本单一的唱腔丰富化了。可以说,竹琴从我师爷开始,就完全走入了更新时期,听起来就更美,而且不失我们四川人特有的高山一样博大、开通的性格的唱腔。每当我拿起这把竹琴和这副简板,师爷贾树三优美的唱腔就在我耳边响起;每当我在运腔的过程中,都会暗自感叹师爷创腔的艰辛。

于是,我在后来不断实践的同时,也不断学习借鉴四川的其他艺术形式,我学扬琴、学清音、学荷叶、学评书、学二胡……把川剧、四川扬琴、四川清音、四川荷叶、民歌等戏曲、曲艺和歌唱形式拿来糅到竹琴声腔当中。1995年,我在郫县参加民间艺术“三绝”展演会,得了个“绝艺奖”。现在,我七八十岁了,每天都还要在家头打扬琴、扯(拉)胡琴、唱竹琴……嗓子还很通泰(响亮),这点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猜你喜欢